音乐中所论的“中世纪”和历史中的“中世纪”类似,大约从公元450年罗马帝国的崩溃开始,到1450年文艺复兴出现结束。中世纪的早期充满着迁移,动乱和战争,也被称为黑暗时期,但是中世纪晚期大约是文化较为繁荣的时期:罗马式教堂的星期,修道院和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城市的发展和大学的创办等发生于此。中世纪晚期(1096-1291年间),欧洲基督徒发起了十字军东征以及一连串的战争,从穆斯林的手中收复了神圣的耶路撒冷。
中世纪的社会阶级森严,分为贵族、农民和神职人员。在中世纪宗教统治的时代,社会各阶层都能感受到罗马天主大教堂的力量:在当时,信仰异教是最为严重的罪行。中世纪时期,学习成为了修道院中修士的独有权利,而大多数人(包括贵族)都是无学识的人。
14世纪是一个分崩离析的时代,欧洲处于百年战争和黑死病的肆虐中,由此带来的封建统治与教会权威也日渐衰落。多位教皇相互竞争的局面时有发生,连虔诚的基督徒都感到迷茫。此时的文学作品中已经有通过写实主义强调世俗肉体的感觉胜过美德和神圣的奖赏的思想出现,为文艺复兴,埋下了伏笔。
再这样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下,中世纪的音乐也有着明显的特点。
中世纪时期,欣赏音乐的人群主要是贵族和神职人员。由于宗教统治在中世纪的绝对优势,音乐也依据是否为教会服务分为教堂音乐和世俗音乐。
1. 宗教音乐
中世纪大教堂的出现巩固了宗教权威,城市中的大教堂逐渐变成了城市的景观和精神中心。由此,大教堂也成了宗教音乐的中心。当时最重要的音乐家是神职人员,他们也为教会工作。修道院中的人们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进行宗教仪式的歌唱。男童在学校接受与教堂相适应的音乐教育,女性不允许在教堂唱歌,但可以在女修道院内从事音乐活动。由于长期的宗教统治,中世纪的漫长时期中几乎只有宗教音乐被较为完整地记录保存下来。
中世纪宗教音乐大多为声乐作品,修道院一般会要求僧侣们在演唱时遵照严格的发音,注意力和音色。相对而言,宗教音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认同器乐。直到1000年前后,管风琴等乐器踩在大教堂和修道院中越来越普及。
一般中世纪教堂音乐的演奏效果不太为人所知,这是因为中世纪流传下来的乐器微乎其微,而且当时的音乐手稿并没有速度和节奏的标记。
2. 世俗音乐
尽管在中世纪时期以格利高里圣歌为首的宗教音乐占有统治地位,但教会以外仍然存在着很多其他种类的音乐。
在可解读的记谱法中,最早残存的大量世俗歌曲大概出现在12至13世纪的法国。当时的法国贵族中的音乐家一般被称为南方吟游诗人和北方吟游诗人,如阿基坦公爵尧姆四世和法国北方吟游诗人萨斯特兰·德·库西。这些人作为音乐家骑士在骑士制度的中世纪获得了很高的声望。贵族的身份也可以协助他们让教会人员帮忙记录下来这些歌曲,因此保存度较高。这些贵族音乐家的曲子大多与爱情有关,也有一些与战争、舞蹈、纺织有关,通常由宫廷的吟游诗人演唱。
除此之外,也有很多四处流浪的吟游诗人,在城堡、酒馆、城镇广场卖艺。他们大多没有公民权,和娼妓和奴隶等处于社会最底层。在信息不便的中世纪,他们四处流浪的生活是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一般流浪诗人并不创作,而是演唱其他人的作品,大多用竖琴、提琴(小提琴的前身)等来演奏。
大多数世俗音乐也没有记录节奏,但好在有许多有规律的小节,小节内清楚地记录着节拍,因此相比教堂音乐,其演奏效果更容易获知。